第770期|2023.09.11|記者:王政
邀請曾任六都觀光首長的學者共同把脈 剖析疫後台灣觀光發展的關鍵下一步

後疫情時代的台灣,對內面對著2023年600萬人次、2024年重返千萬人次大關的目標,對外則有世界各國捲土重來、祭出多項誘因吸引國際觀光客,在多方壓力夾擊下,台灣觀光應如何邁開步伐、走對每一步,已是全台觀光業界高度重視的議題。

由於觀光產業涵蓋層面甚廣,百工百業都能與其有所鏈結,台灣如何在後疫情的戰國時代走出對的一步,需要的是專家為其量身規劃、謀定而後動。《旅奇週刊》特別邀請到過去皆於六都服務、且擁有豐富產學界經歷的開南大學國際長楊勝評、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進行會談,透過這兩位在產官學積累豐富經驗的專家共同診斷,從心理、實務層面進行剖析台灣優勢,使其在面對全球超乎過往的巨大壓力時,依舊開展出適合自己的道路。

▲(左起)開南大學國際長楊勝評、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
 

提升旅遊與接待環境品質成為觀光推廣決勝點 有效分工、確立定位、精準行銷、分流分源 讓台灣有效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

楊勝評看台灣:從心理層面著手 帶動整體品質提升 與全球一決高下

曾任桃園觀光旅遊局長8年,並於學界耕耘10餘載的開南大學國際長楊勝評指出,對於台灣今年達成600萬人次的目標相當合理且樂觀,由於國際旅遊市場恢復已超越過往的6成,雖說台灣邊境開放相比其他區域晚,然過去疫情期間所積累的優異形象,也成為促使市場穩步復甦、達陣600萬人次目標的優勢。

然而放眼未來,楊勝評指出關鍵點在於觀光業「心態」的建立,疫情造成的停滯讓產業鏈士氣低迷,無論官方、產業界都需要被鼓勵,了解觀光對於台灣發展的價值與定位,鼓勵產業界跳脫過去單打獨鬥改為分工合作,每個人、每個單位都扮演好分工的角色,唯有在這樣的共識下,擬定目標、逐步落實,台灣才能穩步邁向觀光白皮書所制定的2025年、2030年等目標。

打開眼界、提升品質 因應市場趨勢追求精準行銷

心態的共識建立後,便需要打開眼界、打開市場,將觀光的餅做大,過去在縣市政府服務的經驗,讓楊勝評深刻了解台灣應該朝著整體性的策略邁進,透過精準的國際行銷、中央與地方的相互分工,才能將北中南機場、南北郵輪港的航空及郵輪運能達到最大化,讓台灣的出入境旅遊能擴展到兩岸與全世界,將觀光的餅做大。在目標市場的選擇上,楊勝評則認為應該打開心胸,歡迎全球遊客到訪,當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可以針對主力市場有所加碼。

其次,是「特色」與「滿意度」的入手,台灣擁有豐富的觀光發展潛力,無論是濃厚的人情味、種類眾多的美食、雄厚的產業實力、物種豐沛的生態自然景觀,都能成為特色商品化的觀光選擇。

然而在營運模式的建立下,品質扮演著關鍵角色,品質並不是一個高門檻的制定,而是能從小細節著手,舉凡公共場域的整潔、盥洗區域的便民設施增加,抑或是針對穆斯林等客群需求加裝沖水管清洗設備等,都是低門檻卻能創造大效益的關鍵。楊勝評強調,對於觀光而言自然是越多人到訪越好,但後疫情時代的市場,旅客更看重舒適性與體驗性,因此台灣不應該繼續回到過去對於「量」的追求,而是提高滿意度、優化特色遊程、產業轉型升級等方式,在「質」上找到觀光發展的突破口。

最後,則是國際行銷的轉變,當疫情已經大量改變世界,在觀光行銷上也應該迎來「破壞式的創新」,尤其面對新型社群不斷推陳出新,全球消費者的需求也不斷轉變,台灣過去著重於每個地區找一位代言人的行銷策略,疫後也應該思考如何整合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形象,同時針對在行銷上細緻化、整體化,同時追求精準行銷,才能真正扭轉台灣現況。

台灣放眼後疫情時代的核心概念
1. 心態:鼓舞產業士氣
2. 眼界:饋大市場胃納
3. 入手:提升特色品質
4. 創意:顛覆傳統行銷

陳盛山評語
如同國際長的觀點,台灣對外需要統一性的品牌形象,同時找到對的工具精準鎖定對的客群,打造強勁的辨識度;對內則是要提升整體旅遊品質化、差異化、深度化的服務,中央與地方的完善分工,才能將整體觀光產業鏈的視野與眼界拉高,也為到訪的旅客提供更精采的遊程。

陳盛山看台灣:以韌性觀光創造不可取代性打造台灣成國際客旅遊首選

曾任華航集團華儲、華信航空董座,以及高雄市、台中市等縣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局長等職位的經歷,讓陳盛山能精準看見台灣的觀光發展所面對的課題。

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指出,在後疫情時代台灣除了面臨服務人力的斷層、缺乏短中長期的觀光推廣目標制定外,還有來自全球的壓力,雖說今年600萬人次的目標有望達成,但放眼其他旅遊大國/地區都已恢復千萬人次門檻,應如何應對。

首要關鍵,是讓台灣成為一個重要的航空、旅運樞紐,以郵輪為例,作為四面環海的島嶼,台灣擁有能滿足各類噸位的港口群,然而因為邊境開放的延遲,今明兩年基本上無法恢復過往眾船彎靠的盛況。此外,在國際行銷上也需加大力度,無論是即將升格的觀光署,以及航港局、台灣港務公司等,都應該積極前進國際,讓世界航商能清楚了解台灣哪些港口適合哪些噸位的郵輪到訪、該目的地有哪些6~8小時的陸地遊程等,讓國際航商乃至於全球旅客所了解。

航空部分,台灣應持續拓展入境的需求,這需要仰賴政府與縣市政府的國際行銷工程作為後盾,如鄰近的日本每到賞楓、賞櫻期間,台灣除了正航班外還有大量的包機前往,不難看出日本行銷之強大。即使疫情期間,香港政府也特別斥資購買航空公司的機票,以50萬張香港機票作為邊境重啟吸引國際客到訪的誘因。

落實分流分源 找出韌性觀光

陳盛山指出,台灣現今面臨的問題之一,是旅客的分配不均、過度集中特定區域,因此在國際宣傳的同時,應該積極規劃「分流分源」,確立桃園機場外,台中、高雄機場的定位,以中進、南進等方式爭取國際旅客,同時區域內的產業鏈也需整合,進而創造具有新意的旅遊商品,最終與外籍航空、組團社溝通,吸引更多航班進駐桃園以外的地方機場,帶動產業界願意包裝新穎商品,以此抓住國際旅人目光。

此外,台灣須盡速找出「韌性觀光」打造自我優勢,將過去豐富的一二三級產業整合、盤點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原生產業,進而與觀光鏈結,才能促成台灣觀光產業結構性的改變,因此舉凡生態觀光、會展觀光、自行車觀光、醫療觀光、時尚觀光、文化觀光、節慶觀光、慢經濟觀光等都能成為台灣的另一張名片。

陳盛山強調,韌性觀光並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消失,反而能成為承平時期額外吸引國際客的助力,以及爆發重大衝擊時台灣觀光的穩健基礎,台灣應須加速於產業的整合,依據特性分門別類、引入觀光,藉由強勁的轉型促使台灣觀光產業邁入「質變」,才能有機會在疫後觀光攻防戰中搶奪先機。

台灣放眼後疫情時代的核心概念
1. 打造台灣成全球旅遊目的地首選
2. 落實國際旅客分源分流
3. 找出台灣韌性觀光元素

楊勝評評語
陳教授從戰略戰術的角度分析台灣觀光的發展方向,的確切中要點,要達陣600萬人次、放眼千萬人次大關,需要從3個層面著手,其一:強化台灣能見度,打造成旅運中心;其次是有效落實分流分源,讓觀光效益達到最大化。最後則是找出商品的差異化,讓國際客能找尋到適合自己需求的商品,進一步挖掘潛藏客群。

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,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,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,恕無法以該價購買,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。